书法理论基础知识
发布日期: 2012-12-09 访问次数: 122

   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, 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。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,源远 流长,而且影响深远。打从汉字一产生,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。经 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, 直至秦代, 统一了文字, 创制了秦篆 (小篆) 秦隶。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,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 烂的一页,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也 为后世汉隶、楷书、草书、行书的变革、发展和繁荣,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。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、繁荣相适应,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 发展、兴盛起来。相对而言,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 晚一些。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,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。西汉 大学者、 文学家扬雄在他的 《法言·问神》 中,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:书,心画也。这里的虽不是专指书法,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 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——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 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, 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 远影响,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。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、兴盛与繁荣,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 期。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。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, 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。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
    书法家崔瑗的《草书势》。崔氏在文中认为,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 的社会需要的反映,并描述、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。对书法的 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。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 著作,如赵壹的〈〈非草书》、蔡邕的《篆势》、《笔赋》、《笔论》、 《九势》等。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《笔论》和《九势》,在中国书论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。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。这一时期,书法艺术非 常兴盛,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。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 研究。西晋时,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、动态来描绘、 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,如成公绥的《隶书体》、卫恒的《四 体书势》、索靖的《草书状》、刘劭的《飞白势》、杨泉的《草书赋》 等,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。东晋时,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 外在形态的描述,而开始探求用笔、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,并注意研 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。如世传夫人的《笔阵图》、王羲之的 《题<夫人笔阵图>后》、 《书论》

Copyright 2020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, All Rights Reserved.苏ICP备09025827号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高浪西路1600号